最繁忙迁飞路线途经广东,我们如何为候鸟护飞?
时间:2025-01-13 05:47:42 出处:百科阅读(143)
10月下旬,最繁第一批黑脸琵鹭飞抵深圳,忙迁引起同城圈子的飞路j9一片欢呼,“我们的线途明星鸟回来了!”
近年来,经广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为代表的东们各类候鸟活动在广东日益频繁;得益于候鸟栖息地保护修复力度加强,广东的何为候鸟护飞候鸟种类也日益增多,目前已超过400种。最繁
在热带、忙迁亚热带地区,飞路红树林是线途最具代表性的候鸟栖息地之一;在广东各地的观测中,候鸟的经广数量和活跃度与红树林面积同步,呈现先降后升的东们总体趋势。
11月6日,何为候鸟护飞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揭牌,最繁官方国际合作随之而来,马达加斯加、柬埔寨等国相继与中心签订合作协议。随着民间到官方的跨区域、跨国合作活跃,候鸟栖息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j9经过广东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已成为全球九大迁飞区中最大最繁忙的区域。
广州南沙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候鸟迁徙时刻。南方+记者 梁文祥 通讯员 刘伟 摄
01
年年精准来访
它们的“生物罗盘”在哪里?
“天苍茫,雁何往”,民谣歌词借候鸟迁徙抒发愁绪,也抛出了许多人的疑惑:它们振翅从视线中消失,此后去向何方?又如何做到一次次如期返回?
这一问题直到近一个世纪才被解开。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等新技术,科学界经长期跟踪观察,划分出全球候鸟九大迁飞路线。其中,有两条路线经过广东,各类候鸟常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经过南粤大地。
面对如此巨大的迁徙范围,候鸟每年的迁飞路线却相对固定,相当部分的候鸟甚至能做到每年准时,因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观鸟季。在广东,观鸟季从每年10月开始,至次年春季基本结束。
深圳湾迎来了久违的老朋友——黑脸琵鹭。南方+记者 鲁力 摄
不借助任何工具,候鸟是如何准确完成长途旅程的?自现代生物学创立之初,人们就对这个问题着迷,“生物分类之父”林奈、“进化论之父”达尔文都进行过相关研究,鸟类环志等研究方法也从18世纪末沿用至今。
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发现,候鸟迁徙能力的形成不能一概而论。单就寻路一项技能而言,一些候鸟是从小跟爸爸妈妈一起飞熟的,另一些则是跟其他种群、甚至其他种类的候鸟学来的。
但即便如此,部分候鸟能在上万公里旅程中分毫不差地飞到同一片湿地,导航显得过于精准。这引起了进一步猜想,候鸟可能与大规模迁徙的鱼类类似,拥有利用磁场导航的“生物罗盘”。
2021年,我们离谜底又近了一步,一项重磅研究结果在顶级期刊《自然》发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谢灿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等实验室组成的国际团队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cryptochrome4蛋白(Cry4)比非迁徙鸟类中的Cry4磁场敏感性更强,揭示了由Cry4介导的磁感应机理,很可能就是长期寻找的磁传感器,即“生物罗盘”。
02
“补给站”变“定居点”
珍稀候鸟成城市“明星”
正是这些神秘复杂的机制,让候鸟始终能获得稳定补给,年复一年完成漫长的迁飞过程。眼下,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已经如期抵达深圳。在深圳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深处,它们漫步于滩涂之上,不时用饭铲般的长喙刨刨挖挖,将可口海鲜送入腹中。
近年来,在深圳、香港两地,黑脸琵鹭的热度逐渐提升,俨然已出圈成为“明星物种”。与之一同到达的候鸟还有许多,在这里吃饱喝足后,它们中的相当部分还要继续南迁,最远的落脚之处可到新西兰。
从广东出发,再向南便是茫茫大海,此次休整尤为重要。在人类介入候鸟生活前,红树林作为食物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显然是候鸟最理想的补给站;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全球红树林退化,栖息地面积和食物迅速缩减,候鸟的数量也随之迅速下跌。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深圳开始着手修复红树林工作;广东近年来出台多项红树林修复方案后,深圳、湛江、汕尾等地的红树林恢复速度加快。到2024年11月,深圳已完成红树林修复面积103.08公顷。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正式签署,深圳成为全球首个揭牌的“国际红树林中心”。
深圳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记者 石磊 张由琼 姚志豪 摄
随着红树林基金会(MCF)等保护组织的加入,当地对红树林修复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该组织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关注到前期修复中引种的外来红树林物种会占据浅滩,反而挤压了候鸟及各类动物的觅食空间。近年来,他们陆续开展工作,将其替换为本土的红树林树种,进一步营造优质生态空间。
候鸟可被视为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其活动情况与环境好坏高度相关。红树林陆续修复后,深圳候鸟数量也同步上升,黑脸琵鹭近10年来维持在300只左右。深圳市观鸟协会发布的《深圳鸟类名录2024版》收录的鸟类共计431种,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近30%;全省范围内,有迁徙习性的鸟类超过400种。
此外,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开展以来,市民发现了一个新趋势,在夏季的深圳湾、福田红树林等地,偶尔也能见到黑脸琵鹭等珍稀候鸟的身影。福田区自然资源局一位负责人介绍,在多个场合中,都有科研人员提醒他们关注“候鸟变留鸟”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由候鸟繁殖习惯、健康状况导致,也可能是因为当地环境、食物变得充足,补给站变成定居点了。”这位负责人说。
03
“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
全球候鸟保护合作更紧密
黑脸琵鹭可能“候鸟变留鸟”的消息很快传到香港,香港摄影师陈体根、莫振成有了期待:“黑脸琵鹭在北方繁殖,从没拍到过繁殖羽,现在可能有机会了?”“会在米埔还是福田呢?”
深圳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港米埔湿地都是《湿地公约》认定的国际重要湿地,如今,深港两地日渐葱郁的红树林,正将两片湿地连为一体。与此同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范围内,跨区域、跨国保护候鸟栖息地的行动也日渐频繁。
在民间层面,深圳与香港的观鸟机构、自然保护组织自2017年开始协同开展黑脸琵鹭全球同步普查工作,如今已成为黑脸琵鹭种群数量的权威数据来源之一。官方层面,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前,马达加斯加、柬埔寨等国陆续与其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保护候鸟栖息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南方+记者 石磊 张由琼 姚志豪 摄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协定则是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该协定旨在提供一个迁飞区层面的合作框架,以保护迁飞区内的候鸟及其栖息地。目前,广东、香港有深圳福田红树林、香港米埔湿地、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大学、红树林基金会及多地观鸟会等机构成为该协定的官方合作伙伴。
各国各界的共同努力正逐渐取得成效。“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每年有超过210种的5000多万只迁徙水鸟利用该迁飞区进行迁徙,成为全球九大迁飞区中最大最繁忙的迁飞区域。”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万自明说。
天色渐晚,从福田红树林的观鸟平台远眺,面前的黑脸琵鹭、近处的红树林、远处的“春茧”与天上的落日恰好连成一线,摄影师们将镜头对准壮美景观按下快门,白色大鸟的目光却望向米埔的葱茏绿意。
在翱翔万里的候鸟眼中,深港之间的距离不过一振翅间,绿意延伸之处只有一个名字:家园。
南方+记者 邵一弘